[海峡都市报]青春不留白,“嘉”人课外也精彩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才培养重能力、求个性,把“创新”与“实践”注入学生基因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记者 林秋燕 通讯员 王琦 严斯宇 文/图
2017-09-29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华艺术金马奖提名奖、圆满完成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志愿接待工作......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学生不负青春,在广阔天地中实践知识,锻炼自我,可谓百花齐放,尽显“嘉”人风采。
 
  这也正是这所不一样的大学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发展理念,以及“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发展思路的一贯体现。换句话说,“创新”与“实践”早已流淌在每一位嘉庚学院学子血液中。
 
亮相电子设计竞赛 夺全国一等奖
 

  9月3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名单。厦大嘉庚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9名学子力擒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这是今年福建省内独立学院取得的最好成绩。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入围国赛的18所地处福建省的高校中,厦大嘉庚学院排名第四,仅次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发起及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吸引了全国1066所本专科院校、14406支队伍参赛。
 
  厦大嘉庚学院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作品是由陈剑平、谢威斌、陈德龙完成的“四旋翼飞行器探测跟踪系统”。这是陈剑平第二次参加该项赛事,“第一次参赛是大一的时候,我们团队当时获得了福建省二等奖,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角逐全国奖。”陈剑平说。
 
  今年,在参加全国竞赛之前,陈剑平和同学们利用暑假“闭关”奋战了一个月,最终设计出的系统出色地完成了定高定点悬停及跟踪遥控小车的全部功能,全国一等奖实至名归。“通过不断实践,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加比赛帮助我提升了专业水平以及动手能力,我相信这些都将大大助力我的个人成长。”陈剑平对未来充满自信。
 
  在厦大嘉庚学院,陈剑平式的“获奖达人”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他们敬畏课堂,也解放思想;他们热爱传统,更敢于创新;他们用激情点亮多彩校园生活,更凭智慧“收割”校园之外,广阔社会的赞誉与奖项,以2016年为例,全校学生共获奖360项,其中国际性奖项7项,全国性奖项143项。
 
  成才离不开沃土,厦大嘉庚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全力营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为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譬如完善的实验室配套、投资5200万元建成的工业实训基地、与235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等都在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小白鹭”助力金砖 拓展生命维度
 

  “这个夏天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志愿之行,更是我人生中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9月5日,举世瞩目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下简称厦门会晤)圆满落幕,作为盛会期间闪耀世界的2000名志愿者之一,厦大嘉庚学院大二学生吴子谦激情不褪,细说满满的收获:“我学会从疲倦与不适中迅速调整状态、用饱满的情绪迎接每一份挑战;明白了包容与理解的力量,更善于用微笑面对未知的一切......”
 
  厦门会晤期间,吴子谦所在的岗位是工商论坛接待组,主要负责在高崎机场T3航站楼迎接抵厦外宾。他还要为外宾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语言协助、酒店引领等一系列服务。盛会三天,吴子谦共上岗21小时,圆满完成了6位参会外宾的“一对一”接待工作。
 
  据悉,本次盛会的2000名志愿者中,有200多人来自厦大嘉庚学院,占志愿者总数十分之一。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嘉庚精神,发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微笑、热情与专业收获了四海宾客的赞赏。“当外宾顺利抵达下榻酒店并对我表示感谢,认可我的服务时,我很有成就感。让四海宾客感受到鹭岛的热情是我的心愿。”
 
  现在,厦门会晤的志愿服务已告一段落,但志愿的风帆依旧在吴子谦的心里鼓动着,不曾停止,始终前行。翻开吴子谦的简历,支教、参加定向越野比赛、组织各项学生工作......丰富的经历见证了他两年来的蜕变。“不停折腾才算没有辜负生命。”他不断探索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以此来锻炼自己,拓展生命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厦大嘉庚学院2010年启动志愿者服务工时登计系统,截至2017年9月,像吴子谦这样“用生命点亮生命”的志愿者达到了18800多名。在服务工时方面,以2016~2017学年为例,全校志愿者的服务工时共计67744.98小时。
 
  从校内的“小绿”维修、服务新生、环保植树到校外的支教、助学、扶贫、赛事翻译......这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因“志”而行,因“愿”而动,用坚持和爱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也体现了厦大嘉庚学院一直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志趣、品格的塑造。
 
源于老师一席话  22岁的她获华人摄影最高奖
 

《上学路上》
 


颜筱依

  北纬28度,东经98度,这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的交界区域。2017年2月,隆冬刚过,在这偏远的角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部的独龙江峡谷中,刚满22岁的厦大嘉庚学院学生颜筱依擎着相机,将镜头锁定一对上学路上的父女。挑动人们神经的是,这对父女上学的必经之路竟是一条横跨独龙江的溜索。
 
  这件取名《上学路上》的摄影作品,继拿下2017美国大联盟三地巡回摄影展旅游组HCPS金牌,及第二届新加坡狮城国际摄影沙龙生活组PSS勋带奖之后,近日再获2017第五届中华艺术金马奖提名奖。作者颜筱依,作为本届中华艺术金马奖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一名在校大学生,应邀前往蒙古国大草原参加颁奖盛典。
 
  值得一提的是,颜筱依的摄影之路正是源于两年前“新闻摄影”课堂上教师陈燕的一席话,“你们现在已经是大二学生,该树立起国际视野了,不要认为像荷赛、普利策这些奖项离自己很遥远......”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颜筱依,也在她的心底画下了一个梦。
 
  此后,单反相机就像是“长”在了这位女大学生的身上,她坚持创作,善于观察,更偏爱用镜头记录偏远山区的生活,“深山里还有不少孩子,他们对知识极为渴望,所以我翻山越岭只为唤醒遗失在深山里的‘翡翠’,用镜头来唤起更多人来关注和帮助他们。”天道酬勤,颜筱依作品频频亮相国内外各级摄影比赛并屡获佳绩。
 
  据悉,中华艺术金马奖有“华人艺术奖上奖”美誉,是华人摄影最高奖,旨在褒奖在文化艺术领域里获得卓越成就的优秀华人艺术家。该奖项要求参赛者须在国家级以上展览、比赛中获得过最高奖项。本届中华艺术金马奖共评出32项金马提名奖、45项金马奖、4项伯乐奖、2项终身成就奖和4项组织工作奖。
 
  谈及学校与自己的关系,很多“嘉”人都会不约而同说起这样一句话:“‘嘉’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朴素的字面之外,是深厚的感悟与感动,就像陈燕之于颜筱依的启发、鼓励;不设限;用心支持与给力引导。于是,自信、勇敢、积极成了印在一批批、一代代“嘉”人身上的鲜亮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