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二等奖!我校教师在厦门大学教学比赛中再展风采

撰稿:教学促进部 郑旭东  
2022-12-20

  近日,厦门大学公示了第十七届教学比赛获奖人员名单,我校3位教师获得二等奖。其中,体育教学部刘智鑫获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设计与创意学院张倩倩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孙鲁闽均获第三届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
 
  厦门大学第十七届教学比赛于2022年5月至11月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助推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赛事分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英语教学比赛、教学创新比赛、实验教学比赛四个项目。我校选派教师参加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教学创新比赛。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分复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创新比赛分网络评审和现场设计汇报两个阶段进行。经比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委会讨论确定,共评选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7人、二等奖17人;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
 
  厦门大学教学比赛是由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校工会、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联合举办的一项名牌教学竞赛,2005年至今已累计举办了十七届,教学比赛已经成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切磋交流心得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我校参赛的青年教师都在厦门大学教学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后,学校将继续激发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学比赛、课堂教学及教师培养的有机结合。
 
获奖教师风采
 

刘智鑫在比赛现场
 
  姓名:刘智鑫
  所在单位:体育教学部
  获得奖项:厦门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
 
  课程介绍:
  刘智鑫的参赛课程《高尔夫球》是校级一流线下课程。课程本着“掌握挥杆技能、认识高球文化”的理念,既注重塑造学生专项技能运动能力,也注重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引导,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律、诚信、为他人着想的高尔夫球运动精神。
 
  参赛感言:
  参赛是一种挑战,内心不免有些忐忑。不过,我认为,与其想各种问题,不如做出来看看,正所谓“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竞赛的准备是不断提炼的过程。早些年,我自己从未想过要参加什么比赛,对于课程的琢磨,主要是出于热爱。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好好地梳理、提炼一路走来的想法和实践,我很珍惜。我要求自己,不刻意、不做作、不表演,而是基于最本真的心去输出。课程建设是一种情愫,路很长,因为热爱所以割舍不掉,正如一位老前辈说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张倩倩在比赛现场
 
  姓名:张倩倩
  所在单位:设计与创意学院
  获得奖项:厦门大学第三届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
 
  课程介绍:
  张倩倩的参赛课程《居住区景观设计》是省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课程主要围绕“城乡人居环境”,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以“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性与创新性的成果转化。课程强调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知识获取模式跃迁,以思想劳动教育为主要思政要素,实现课堂与思政有机的融合;借助信息化工具和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达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
 
  参赛感言:
  在近几年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深刻地了解到,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不能总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创新更强调授课过程中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知识获取模式跃迁,同时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
 

孙鲁闽在比赛现场
 
  姓名:孙鲁闽
  所在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获得奖项:厦门大学第三届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
 
  参赛课程:
  孙鲁闽的参赛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省级一流线下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借助线上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和线下科研与企业空间等优质资源,创新编排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突出了教学的前沿性、翻转性和应用性,有效实现“科学增负”,显著提升了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
 
  参赛感言:
  算起来我也算是教学竞赛的“老人”了,虽然“三进宫”(第三次参加厦大教学比赛),但也有别样的收获。参赛除了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厦门大学教师们高水平的教学能力、高素质的研学队伍都让我大开眼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下怎样的因,必定收获怎样的果。
 
[编辑:甘丽红]
[校对:陈巧恩 樊雨昕]
[审核:彭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